繁体版 简体版
八三看书 > 女生耽美 > 三娘 > 三娘 第38节
八三看书 www.83ks.net,最快更新三娘!

三娘相当明白,自己这是跑路不是搬家,带的东西越少,成功的概率越大,再说,只要有金子,什么买不来。

收拾好了,三娘走到隔扇门边儿上听外头的动静,不一会儿就听见外头一个宫女小声道:“里头那位睡了?”

另一个宫女道:“睡了,嬷嬷瞧着睡着才出来的。”

先头的宫女声儿略大了些:“哼,她倒好命,也不知万岁爷瞧上了她那点儿,论姿色,莫说宫里,就是这邹府里粗使的丫头比她还强些,就说姐姐,姐姐的一个指甲都比她强呢,偏姐姐得伺候着她,我都替姐姐冤的慌。”

三娘听了撇撇嘴,就说这几个不安分,只要文帝一来,打破头一般的往前凑,一会儿递茶,一会儿倒水的,小眼神儿一个劲儿往文帝身上飞,可见上回那顿板子算白打了,根本就没记住。

要说也怨不得她们,宫女这个职业,升到最高就是宫妃,虽说成功的不多,可也有几个榜样,所以,这些宫女才前赴后继往拼了命一样往龙床上爬,屡败屡爬,百折不挠,为这个,什么阴险的手段心计都使的出来,嘴上口口声声叫着姐姐,心里不知怎么想呢。

另一个宫女也不是省油的灯,哼了一声道:“我哪儿有妹妹生的好,可妹妹生的再好也没用,你跟我一样,这辈子都是伺候人的命,行了,别说这些了,回头吵醒里头那位,就麻烦了,你去把点心盒子拿过来,晚上那饭连点儿滋味都没有,我吃两口就丢下了,周大福那个死太监,我说了那么多好话,让他给我下碗面,就是不肯,让我说了几句,脸一掉,跟我说,有本事熬成主子,到时候别说下面,想吃龙肉都成,这个死太监,没根儿的东西,活该断子绝孙。”

骂了几句,接着就是吃点心的声儿,没一会儿就听见一个宫女道:“想是刚吃了两口冷茶,这会儿肚子怎疼起来了。”

话音未落,旁边儿那个也道:“我怎也疼起来了,哎呦不成,得去茅厕。”

听着外头开门的声儿,三娘拉开隔扇门飞快递闪了出去,跟在俩宫女后头走了出去,见那俩直奔着院子角的茅厕去,三娘忍不住捂嘴偷笑,却不敢耽搁,顺着廊下的墙边儿,从寻梅阁溜了出去。

这条道她早走多少回了,别说摸黑,闭着眼也走不错,没多会儿,便出了花园的角门,守财早在外头等着她了。

见三娘来了,扶着她主仆二人快步往侧门走,到了侧门,摸出钥匙把锁打开,这钥匙是守财灌醉了看门的小子,摸来的,那小子吃了半坛子酒,早就烂醉如泥,别说起来,就是给他一刀都不知道疼。

门一开,瞧见门外街上映下的月色,三娘仿佛瞧见了曙光,跟着守财几步就窜了出去……

☆、第 67 章

三娘今儿睡得格外早,出了邹府也才刚交二更,相当于晚上九点多,现代是不晚,可古代一起更,街上就没人了,又是十一月里头,入了夜西北风刮起来呼呼的,跟老牛叫似的,家家关门闭户,谁也不再街上溜达。

再说,这时候有宵禁,一起了更就不许出行了,得等到五更鸡鸣才开禁,却有隔三差五经过的巡城衙差,防的不是老百姓,是那些入户窃取财物的盗贼,尤其邹府这一带,挨着的一条街都是当官的宅子,这要是出点儿事儿,谁也兜不住,所以,就算冷也得看严实了,回头真那个不开眼的贼撞进来,别说他们底下这些当差的,上头老爷的乌纱帽也得丢了。

故此,三娘跟守财出来没走多一会儿,老远就见前头两个巡夜的衙差晃了过来,三娘一扯守财躲在一边儿墙角,两人都穿着黑色的衣裳,脑袋往下一闷,躲得地儿又黑,根本看不着,不一会等两个衙差过去,三娘松了口气,跟守财又往前奔。

这一路躲躲藏藏,直过了四更,才走到了东城门,到了城门可不敢往前凑,守财跟三娘普及了一下宵禁,就是古代的法律,晚上九点到早上五点之前这段时间老百姓不许出来走动,出来溜达的,逮着了就是犯夜,笞打五十。

三娘跟守财俩人要是让人瞧见,可不是犯夜这么简单,没准死变态一气之下,真把自己给咔嚓了,三娘出来前就本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态,这一回必须得逃成功了。

可这天真够冷的,三娘跟守财躲在城门不远的胡同角儿,一个劲儿直搓手,除了上回从王府回去,在雪地里走了会儿,今儿是头一回走这么远的道儿,穿的衣裳本来就不多暖和,又赶了一宿路,早冻透了,不过三娘这心是热乎的。

跺了跺脚,想着等会儿出城,不能往南,得往东边走,死变态肯定以为自己得去江南,她就给他来个反其道而行,不过东边儿是哪儿,真不知道,要是有个地图就好了。

自然这是三娘的胡思乱想,反正这么瞎捉摸着就到了五更,眼瞅前头的城门吱呀呀开了,又过了一会儿,陆陆续续有了进出的行人,为了保险起见,三娘跟守财道:“咱俩一块儿堆儿出城,太招眼,那守城的差官若见咱俩可疑,上来一盘问,可就完了,倒是单个往外走,不显山不露水的,你瞧瞧那些人,大多都是一个人,凡两个人的,那官差必要问一问,这么着,你先出去,出了城别往后头瞧,只管往东边儿走,也别管我跟没跟上,路上指定有歇脚的茶棚,你在茶棚里等着我。”

守财绝对听话,三娘让怎么干怎么干,应一声,背着包袱往城门去了,三娘眼瞧着他出城,没影儿了,才抬步出去,也就走了两步,忽听那边儿一阵马蹄声传来。

三娘心里咯噔一下,暗道,这九拜可都拜了,难道这一哆嗦没哆嗦好,给人发现自己跑了,不能啊!自己的作息习惯,邹府的人没有不知道的,不到晌午都起不来,有文帝撑腰,没人敢管她。

只要没人进屋掀被子看就不可能发现她跑了,虽说仓促,可从头到尾都挺顺畅的,这指定不是来找自己的。

这么想着,三娘胆子大了起来,抬脚接着往城门走,想着自己出了京城就安全了,外头那么大的地儿,往哪儿找自己去。

可她这一步更迈出去,就见,一对人马冲到了城门前,还没下马呢就喊:“把城门闭了,不许放走一个。”

他一嗓子,城门吱呀呀又关上了,三娘急忙缩回了墙角,这是又要关门搜城不成,难道真是为了找自己。

念头刚起,就听马上人高声吩咐身后的兵:“你们几个照着这张画像给我挨家挨户的搜,搜着了人不许惊动,速来报我知道。”

三娘一听,心唰一下就凉了,这不用说啊!肯定是找自己呢,要是找犯人哪会这样儿,眼瞅那几个兵过来了,三娘这急的什么似的,顺着胡同往里头跑了。

也不知道这胡同怎么这么深,跟没头似的,弄到后来三娘都不知道自己跑哪儿来了,就记着拐了两个弯儿,停住脚望望后头没人追过来,才歇了口气。

这会儿天可亮了,自己在这儿躲不能躲藏不能藏的,不是找挨逮吗就算自己穿着守财的衣裳,可这张脸也太惹眼了儿,好歹得化化妆。

想到此,一弯腰在地上胡噜了一把土,往脸上一抹,琢磨瞧不出模样儿了,才抬头打量四周,这一看就愣了,前头是个死胡同,不知道是谁家的山墙,堵的严严实实的,墙挺高,像个大宅子,侧面不远却是个关帝庙,也不知有没有香火,大门闭着。

这儿是个死地,三娘莫转头就往回走,还走几步呢,就听见吆喝的声儿,远远就瞧见刚那些兵正搁哪儿挨家挨户的搜呢,眼瞅就搜到了这边儿,三娘这心都凉了,却在此时身后关帝庙的大门开了,从里头走出几个要饭花子来,一人手里拄着棍儿托个破碗,身上的棉袄都飞了花了,晃眼一看,得有六七个。

三娘瞧了眼那关帝庙,心说莫不是这里供奉的是洪七公,怎么成丐帮的地儿了,不过看见这几个要饭的,三娘倒有主意了,一抬手把自己头上的帕子抽出来掖在袖子里,五指成爪一通瞎揉,揉完了一脑袋就扎进花子堆儿里去了。

三娘刚扎进去,就闻到一股馊臭味,险些没吐了,心说,大冬天的都这么味儿,这要是到了夏天,还不得闻风臭出十里地去啊,不过臭也得忍着,总好过被抓回去。

几个要饭花子本来也不是什么团体,就是个要个的,白天怎么都好过,到了晚上寒风嗖嗖,滴水成冰,冻死个把人也不新鲜,见天儿拖去城外乱葬岗子的要饭花子不知有多少,冬天就是要饭花子的死劫,过去就过去了,过不去就的见阎王爷了。

三娘眼前这关帝庙,至今上百年了,却因香火不旺,就一个老道带着两个童子在这里守着,临着城门市集近便,那些做买卖求财的路过会进来拜拜,添几个香火钱,都不是有钱人,舍不得多少善财,好在老道会些医卜星相,阴阳风水,隔三差五也与人瞧瞧宅子,批批八字,得些银钱,虽不多,可庙里一共就仨人,也没甚使银子的地儿,这些也尽够吃喝了。

这老道是出家之人,慈悲为怀,入了冬,便收容些叫花子在正殿里头过夜,也算积些德行,近处的叫花子得了信儿,便都来这里存身,虽说大殿里也不多暖和,总好过大街上,至少冻不死,因有的来有的去,不总是那几个,彼此也不相熟,却总有那么六七个,谁也不知道谁怎么回事,也没人扫听。

说来也是,都要饭了,性命都朝不保夕,哪有心思管旁人的闲事,所以三娘一头扎进来,那些叫花子也没觉得奇怪。

三娘夹在六七个要饭花子当间儿,出了胡同,刚出了胡同,那边儿的兵抬手一指:“你们几个站住。”

头先的要饭花子急忙站住了,三娘头都不敢抬,余光瞧见那个兵走了过来,手里抖开画像,三娘瞄了一眼见正是自己,不说十分像,也绝对认得出。

三娘的头往下低了低,心里跟敲鼓似的,她也明白,这回要是给逮回去,弄不好真完了,眼瞅那个兵到了近前,却给后头追上的兵拽住:“我说哥哥,一群要饭花子哪有咱们要找的人,快着让他们走吧,这臭味儿都能呛死人了,走走,咱们往前头的关帝庙里瞧瞧。”三两下把那个兵拽走了。

三娘暗暗松了口气,心说跟着这几个要饭花子倒保险,不如暂且跟着他几个走吧,反正到晚上他们还得回来,到时候再想招儿出城,至于守财,等自己出了城再找吧!

想到此,三娘跟着几个要饭花子上了大街,可一上大街要饭花子呼啦一下散了,个走个的,连两个人就伴儿的都没有,把三娘单个撇在街口。

三娘心说,这可不好,混在一起不显眼,真把自己摘楞出来,底细一瞧还不露了馅儿,左右瞅瞅,见左边的叫花子走的飞快,一转眼的功夫就没影儿了,右边儿有一个倒没走多远,脚步摇摇晃晃,走一步摇三摇,跟没吃饭似的。

三娘紧走几步跟了过去,到了跟前,寻思跟这位套套词儿,伸手一怕他的肩膀,把声音拉粗,说了一句:“你打算去哪儿要饭,带着我成不,今儿我头一天,没经验。”

三娘说完,那要饭的倒是停住了脚,却没回头,更没应她,站那儿不动了,三娘心说,这什么意思,难道要饭的还有什么秘技,怕自己跟着他学了,抢他的饭碗,若真这般,可是多想了,自己腰里揣着金子,谁稀得要饭啊。

想着,又拍了他一下:“我说,你放心,我不是偷师来的,我就是……”三娘说到这儿卡壳了,自己不是要饭跟着他做什么,这话儿人家能信吗。

三娘眼珠子转了几转,刚想另外寻个借口,那位大哥忽然转过来了,一张脸黑炭一样,瞧鼻子嘴都瞧不清,不知道的还当是烧窑的呢,就两只一眼有点儿白,不对,这是翻白眼了。

三娘刚这么想,这位仁兄身子一软堆乎在地上了……

作者有话要说:先一更,一会儿再更下一章

☆、第 68 章

三娘顿时傻了眼,心说自己咋就这么倒霉呢,还没出京城又碰上这么档子事儿,这位仁兄别是死了吧,要是死了可麻烦了。

想到此,急忙伸手去抓他的手腕子,摸到了脉,三娘松了口气,再仔细瞧他那样儿,心说别是饿的吧,可就算现在没死,在大街上冻一会儿也够呛,得弄到个暖和的地儿去。

三娘抓住他的肩膀,想着把他拖回去,却哪里拖的动,别看都饿成皮包骨了,可死沉死沉的,三娘正发愁呢,从刚的胡同里走出一个小道童来,三娘眼睛一亮,别说啊,肯定是关帝庙的。

三娘走过去拉住他道:“你来帮帮忙,把他弄你们庙里去。”

道童打量三娘两眼,心说这位怎么瞧着这么眼生呢,头发是够乱,脸上也是一道一道的,又是灰又是土,可这身上是不是太干净了点儿,连个补丁都没有。

三娘见小童盯着自己,怕给他瞧出破绽,脸一板道:“快着点儿,一会儿人死了,可是你的罪过,赶明儿他到了阎王殿告状就说你害的,看阎王拘了你的魂儿去下十八层地狱。”

也不知三娘从哪儿学来的这几句,说的极溜,童子也不知是真怕了,还是心善,跑回去寻了他师弟过来,一起把要饭花子抬了回去。

刚进关帝庙的门,跟几个衙差打了个碰头,三娘急忙低头,几个衙差捂着鼻子就过去了,瞧都没瞧她。

进到里头,三娘终是松了口气,四下打量一遭,心说,怪不得香火不旺,虽是庙却不大,两进的院子,前头大殿,后头一个小院两间破屋,院子本来就不大,还单劈出了个块地,这会儿自是啥都没有,估计春天能种上点儿葱蒜韭菜什么的。

之所以到了后头,三娘是觉着外头那个大殿实在冷,年久失修,殿角都露天了,冷风一个劲儿往里灌,比街上也强不多少,再有,臭啊,您想啊,成天六七个要饭花子搁哪儿挤着过夜,能不臭吗,香火也不多,遮不多少味儿,把晕倒的这位放在哪儿,估摸也活不成,得找个暖和地儿。

一进大殿三娘就发话了:“这里太冷,先把人抬到你们俩屋里,等缓过来再挪出来。”

两个小童子先是不乐意,三娘一瞪眼,两个小童就答应了,所以说,这愣的怕横的,横的怕不要命的,还是颇有道理的。

再说,两个道童都不大,大的十二,小的那个才十一,是老道街上捡来的,从小跟着老道在这儿长大,平常至多跟着师傅出门给人看看风水,或去街上买点儿米面菜蔬,哪见过三娘这样的人,况三娘张口闭口就是阎王爷,两个小童也真有些怕。

心里不愿意,也只得把要饭的抬到了自己屋里,放到炕上,三娘看了看四周,这屋比外头也强不多少,连个炭火盆子都没有。

三娘瞅着炕上躺的仁兄,跟两个小童说:“去熬碗姜汤来给他灌下,别忘了放点儿糖。”

小童磕磕巴巴的道:“没,没糖。”

三娘翻了个白眼:“没糖不会买去啊。”

俩个小童互相看看:“没,没银子。”

三娘瞪着两人,心说合着这里是一窝穷鬼,三娘在袖子里摸了摸,摸出一小块碎银子来,这还是她昨儿特意藏的,就怕出来遇上使钱的地儿,横是不能直接拿金子出来,便让守财弄了几块碎银子备用。

这会儿拿出来丢在小童怀里:“还不快去。”两个小童愣了愣,拿着银子就跑出去了,一个烧水,一个出去买了一包粗糖回来,熬了姜糖水端过来给炕上这位灌下去,没一会儿真缓了过来。

缓过来,又连着吃了两碗疙瘩汤,半块凉饼,三娘心说,这位不知饿几天了,成天在外头要饭要的什么,怎么就饿成这样了。

三娘刚这么想,炕上这位开口了:“多谢兄台救命之恩,若不是兄台,在下这条命就交代了,但能有飞黄腾达的一日,必报答兄台的大恩。”

谁指望他报什么恩了,不过听他说话,貌似不像个要饭花子,便问了他来历,才知道这人姓刘名叫刘全,是兖州府人士,家里不算富庶,也有祖上传下的两进宅子,几十亩园子地,日子很是过得去,刘全自小念书,中过秀才,举人却未中,本想着发奋读书,来年再考,不想去岁家乡遭了瘟疫,一村死了大半,他娘没躲过去,临死让他往京城来寻他舅舅投亲。

刘全葬了他娘,也没旁的亲人了,收拾收拾便上路了,走了大半年,到了今年春才到了京,盘缠用光了,最后不得已要了饭,这些天实在冷,连着两天没要着吃的,回到庙里,又拉不下脸来跟老道张嘴,就忍着饿了两天,今儿实在撑不住才饿晕了。

三娘听了,都有心踹他几脚,都快饿死了,还要狗屁面子,填饱了肚子比什么不强,不过,三娘倒是从他身上想出了一条路,问他:“你说你家是兖州府的?家里的瘟疫闹过去了吗?”

刘全叹口气道:“入秋的时候遇上了个兖州那边儿来的老乡,说闹过去了,不是实在没了盘缠,我也想家去呢。”

三娘挑挑眉:“不如我给你盘缠,你带着我一块儿回去怎么样?”

刘全傻了,这会儿才上下打量三娘一遭,见她虽衣裳上没补丁,却也是蓬头垢面,比自己是强点儿,可也不像个有银子的主儿,便道:“兄台说笑了,你哪来的银子?”

三娘眨眨眼:“我说有就有,你就说成不成吧!”

刘全暗道,带着他也没什么,若他真拿得出盘缠,好过在京城里要饭,这朝不保夕的,何时是个头呢,再说,自己的舅舅也未寻到,不如回去了吧!

想到此,便点头应道:“兄台若有盘缠,你我一起回去倒能做个伴儿。”得,有指望了,不过三娘知道,这会儿可走不了,城门都关了,估计死变态得折腾些日子,可再折腾,她就不信他能一辈子都关着城门,至多几日必会开城,她就在这里等着,只等风声过去,跟刘全结伴回他家里,先藏个一年半载,往后还不想去哪儿去哪儿。

主意定了,低头瞧了瞧自己,不大满意,跟刘全道:“你还有没有替换衣裳?”

三娘是想整一身刘全的行头,也好掩人耳目,刘全窘迫的道:“原先倒是有两件,却早当了。”

三娘想想也是,有替换衣裳,也不至于要饭,怎么不换个馒头吃,可自己这衣裳太齐整了点儿,侧头看向一边儿的道童。

两个小童急忙摆手:“我,我们也没有,就这一身衣裳,一直穿到开春呢。”

三娘倒乐了:“谁问你们要衣裳了,我是要针线,有没有?”“有,有,这个有。”两个道童现在看三娘跟看阎王爷的特使差不多,忙着去寻了针线来。

三娘想着一会儿找机会,把身上的衣裳撕扯烂了,再缝几个补丁上去,就差不多了,正说着话儿,忽听外头喊了一声:“清风明月,交代你们把大殿里清扫干净,怎在屋里头躲懒。”

庙里的老道回来了,老道今儿一大早出去给人看风水去了,因家里的粮食吃净了,便留下两个童子在家,一个收拾大殿,一个去街上的粮食铺子里先赊半袋面回来。

老道心眼儿好,琢磨着近日天寒地冻,那几个要饭花子,要不着吃的,回来,给他们熬上一锅稀粥也垫垫饥,没多还没少吗,不至于饿死就成,哪想一回来见外头大殿,他走时什么样儿,回来还什么样儿,老道便有些恼,进来就唤两个童子。

说着话儿人也进来了,一进来,跟三娘照了面,三娘从上到下打量他一遭,心说这白胡子老头看着挺慈善,倒像个好人的样儿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